編前語
2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明確提出“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
2月25日,我區召開的全區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暨營商環境全方位提升推進大會,明確提出要打造“三個環境”:保障有力的政策環境,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環境。
厚植民營經濟發展沃土,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我區高度重視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政法機關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嚴打涉企犯罪,護企優商解難題
平羅縣公安局民警深入轄區企業協助巡查治安隱患點。 記者 馬忠 攝
“感謝平羅公安迅速破案,及時為我們挽回了損失。”3月16日,談及公安機關幫助企業追贓挽損,平羅縣太沙工業園區某熱能制供企業負責人很感激。
去年5月,平羅縣公安局接到群眾報警稱有人組織一些貨運司機偷梁換柱盜竊太沙工業園區某熱能制供企業原煤。接報后,平羅公安立即抽調精干警力,成立“5·30”專案組,全力開展案件偵破工作。目前,該案已偵破,32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網。為了進一步幫助企業挽損,平羅公安法制部門邀請檢察院專業人員介入,說服犯罪嫌疑人家屬主動配合返還涉案資金,最終累計追回退賠贓款450萬元。
“我們執法辦案管理中心建立涉企案件實質審核機制,有效破解‘打不勝打、防不勝防’難題,全力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依托公檢法聯席會議,建立一站式輕案快辦速裁平臺,中心刑事速裁法庭率先在全區實體化運行,目前已從危險駕駛案件拓展至交通肇事、賭博等輕刑案件,實現案件繁簡分流、快慢分道。”平羅縣公安局副局長吳寶清介紹。
據了解,近年來寧夏公安機關聚焦保障企業群眾合法權益,開展辦案質效提升行動,實體化運行執法辦案管理中心由“分散式”辦案轉變為“一站式”集中辦案。在中心建成運行速裁法庭,穩步推行危險駕駛等輕刑案件快辦速裁機制,案均辦理時長縮短30天。
2024年,自治區公安廳對標自治區重大戰略和優勢特色產業,聚焦企業群眾期待,推出公安機關優化營商環境見行見效等一系列措施,加強商貿洽談、交流訪問、投資考察、創新創業等活動人員的出入境管理服務,助力人才引進、創新發展。推行知識產權保護站、護企安商、企業警長等17項護航機制,保障優勢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全區各地公安機關推出68項便民利企舉措,推動72項改革事項落地落實,積極創建公正高效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全力護航經濟高質量發展。
政務公安窗口身份證辦理,“跨省通辦”“一窗通辦”,一批公安創新服務上線。
“過去我們企業員工辦理戶籍業務要本人帶上證件前往戶籍業務窗口,有時因為材料不齊往返好幾次,現在有了一窗通辦,企業員工通過網上預約、民警上門為企服務,為企業員工加急辦理戶籍業務,實現了‘掌上辦’‘上門辦’,切實解決企業及員工穩崗留工后顧之憂,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同心某建筑公司企業負責人說。同心縣公安局聚焦企業急難愁盼問題,打出護企安商服務“組合拳”,將服務觸角再延伸,不斷簡化審批流程、打通“跨省通辦”一站式辦理通道,持續增強群眾體驗感和滿意度。
目前,自治區公安廳研發推出臨時身份證明、親屬關系證明等電子證明,推廣應用電子行駛證,在全區30個政務大廳公安專區建立綜合窗口,42個派出所增設治安、交管、出入境業務一窗通辦。下放大貨車注冊登記、中型客車注冊登記至部分縣級車管所辦理,下放保安監管3項業務至市縣公安機關辦理,補換領車輛號牌、駕駛證審驗等9項業務實現“極簡辦、即時辦”,涉企類公安業務辦理時限平均壓減20%。(記者 馬忠)
強化法律監督,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銀川市人民檢察院組織干警在金鳳萬達廣場開展普法宣傳活動。 記者 楊超 攝
“商業秘密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檢察辦案,不僅挽回了企業因商業秘密被竊造成的經濟損失,還完善了商業秘密保護工作。”3月16日,賀蘭縣一家企業負責人說,“賀蘭縣人民檢察院依法監督,讓我們對這里的營商環境更有信心,讓企業發展更有底氣。”
事情起源于一起案件。賀蘭縣A企業向知識產權公安機關報案稱,該企業陳某等6名銷售人員,利用工作中掌握的企業客戶資源私下接單,與銷售同類產品的B企業暗中聯合,向其維護的固定客戶銷售B企業產品,從中牟取私利,致使A企業銷售額減少千萬元。了解情況后,賀蘭縣人民檢察院積極提前介入,在偵查環節就引導公安機關圍繞客戶信息的非公知性、商業價值、保密措施等偵查取證,同時建議就客戶信息是否屬于商業秘密進行鑒定,并對相關設備數據、銷售數額、獲利金額及A公司損失進行司法審計,從而確定違法犯罪數額。后根據證據認定,該案涉及的A企業26名客戶信息屬于商業秘密,陳某等6人違反保密義務和企業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竊取銷售渠道、客戶信息等核心資源非法牟利199萬元,嚴重侵害企業權益,侵犯了商業秘密。賀蘭縣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刑事訴訟,并同時訴請民事賠償,幫助受害企業挽回經濟損失406萬元。
近年來,我區檢察機關聚焦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加大對侵害企業合法權益違法犯罪的法律監督力度,2024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起訴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459人,為企業追贓挽損3641萬元,起訴民營企業內部人員職務侵占、挪用資金等損害企業利益犯罪32人,聯合市場監管部門注銷“空殼公司”42家,聯合公安部門清理涉企“掛案”31件,聯合法院執行涉企財產2864余萬元。同時,出臺安商助企“十項措施”,與工商聯建立聯動護企“十項機制”,部署開展“檢察官進萬企”活動,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全覆蓋設立檢察工作站37個,化解涉企糾紛61件,送法進企百余次,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同時,從護好“一企”到促產業發展,檢察監督全鏈條跟進。
鹽池灘羊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也是寧夏大力發展的特色產業。2024年3月,針對檢察履職中發現的部分羊肉經營門店濫用“鹽池灘羊”商標以及摻雜摻假、以次充好、違規添加等侵犯“鹽池灘羊”地理標志知識產權、虛假宣傳等問題,我區檢察機關開展“鹽池灘羊”品牌保護專項監督活動。銀川市、吳忠市兩級檢察機關跨區域協作,協同市場監管部門對兩地163家“鹽池灘羊”授權經營店、129家羊肉銷售店鋪開展實地走訪,向相關部門制發檢察建議15份,督促有關部門對發現涉及虛假標注原產地或品牌線索的81家違規經營主體作出處理,全面整改存在問題,推動形成“鹽池灘羊”品牌保護格局。
截至目前,我區檢察機關已出臺知識產權保護13條檢察舉措,持續加強寧夏葡萄酒、鹽池灘羊、中寧枸杞、涇源黃牛肉等特色優勢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審查起訴侵犯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等犯罪54人。(記者 楊超)
優化訴訟服務,提效率降成本
2019年,平羅縣一商廈及其法定代表人因借款合同糾紛被放貸銀行申請執行,因涉及商戶眾多、處置變現難度大,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終結執行程序。時隔兩年,在恢復執行進入變賣程序后,承辦人走訪得知大部分租戶由于抵押和執行情形而選擇緩交租金,便決定通過“放水養魚”的方式讓被執行人公司繼續管理商廈,將部分租金收益償還執行欠款。至今,該商廈已償還銀行欠款130多萬元。
“這種方式比讓我們代為管理的處理效果更好,既能維護我們的勝訴權益,也能保障租戶正常經營,維護社會穩定。”申請執行人某銀行寧夏區分行負責人說。“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執行案件也需要智慧、理性和溫度,避免‘依法’機械執行、亂執行對營商環境造成破壞。”3月15日,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相關負責人說。
發布《服務保障民營經濟 優化法治營商環境白皮書》、制定《服務保障“五八”強首府戰略、助推銀川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出臺《涉企案件緩交訴訟費用審查辦法》……近年來,銀川中級人民法院通過府院聯動、法院能動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充分發揮審判執行職能作用提升商事審判效能等方式多點發力,持續擦亮法治化營商環境“金字招牌”。
2023年,銀川市兩級法院聯合當地工商業聯合會共同成立7家民營企業商事調解服務中心,為轄區企業或消費者提供免費商事爭議調解,并采取“前端調解+司法確認”模式,幫助糾紛各方實現“零成本”維權。“調解服務中心大多設立在法院,便于當事人及時咨詢,使調解方案更合理,提高各方接受意愿。”銀川中級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高衛國說。
寧夏某酒業有限公司也因一起注冊商標專用權糾紛感受到來自法院的溫暖護航。2023年,四川某酒廠有限公司將該酒業公司告上法庭,稱酒業公司生產、銷售的白酒產品外觀設計與其產品相似,容易導致消費者混淆,侵犯了其注冊商標。一審法院判決后酒業公司向銀川中院提起上訴。二審法官將涉案產品商標的整體、部分外觀特征仔細對比,發現兩方的造型均不具有區別于其他酒類瓶體的顯著性特征,且文字及圖標內容存在明顯差異,不足以使消費者產生誤認,認定2個商標不構成近似,寧夏某酒業有限公司勝訴。
“這份判決對我們很珍貴,不僅維護了我們的利益,更有力保護了本地酒業標識。”寧夏某酒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保護知識產權對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力爭將重大案件打造成精品案例,引導行業發展。”高衛國介紹,該院主動服務企業,先后組織300余名法官精準對接轄區千余家企業開展入企調研,廣泛收集意見建議,解決法律問題。
“今年,我們也將繼續深化貼心法律服務,了解企業需要什么、法院能做什么。”高衛國說。據介紹,2024年銀川市兩級人民法院新收涉企案件56170件,辦結57396件(含舊存),兩級民營企業商事調解服務中心無償調解案件3747件,為企業緩交訴訟費293.14萬元,為個人緩減免訴訟費56.85萬元。(記者 張適清)
整合資源,構建多元調解格局
中衛市“法治體檢+”助力企業健康發展。 記者 馬忠 攝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多元化解矛盾糾紛是形勢所趨,必須摒棄單打獨斗的思想,樹立多元化解理念,堅持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基礎性作用,發揮各調解領域的行業性和專業性優勢,為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提供法治保障。”3月15日,中衛市司法局負責人李斌說。在中衛市司法局的工作計劃中,多元化解矛盾糾紛、優化營商環境、維護社會穩定貫穿始終。
去年,中衛工業園區管委會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功調解了一起涉及24人的勞動爭議案件。該案中,寧夏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因資金短缺,拖欠了24名員工3個月的工資共計43萬余元。調解委員會接案后,考慮到案件的群體性特征,立即上報相關部門,并與公安機關聯合開展“警司聯調”。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公司承諾于今年3月20日前付清全部拖欠工資,并申請了仲裁確認。
在我區,司法行政部門介入調解各類涉企糾紛已經成為慣例。
“司法行政部門將助企紓困作為工作重點,精準服務企業發展,特別是在工業、建筑、房地產等涉企糾紛多發領域,實施一攬子化解群體性、類型化糾紛的措施。”自治區司法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區針對民營企業糾紛調解工作,專門出臺了系列措施,在大型企事業單位、工業園區、商會廣泛設立調解組織。“目前,全區市級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組織已實現全覆蓋,矛盾糾紛化解成功率保持在97%以上。”該負責人說。
“欠貸,是涉企領域糾紛的難點和重點之一。”石嘴山市司法局副局長曹帥權說。近日,平羅縣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功化解一起涉及6家企業、涉案金額高達1.4億余元的金融借款糾紛。由于涉案金額巨大、擔保物較多等情況,訴前調委會待相關證據梳理完畢后,及時與雙方當事人進行面對面溝通。通過調解員耐心細致的調解,最終在短時間內讓該起糾紛畫上句號,大大節省了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成本。
永寧縣司法局局長張昊介紹,針對轄區果蔬批發市場服務群體龐大、輻射面廣、法律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該局專門在轄區的四季鮮批發市場成立新業態公共法律服務站,為市場內的企業以及商戶、新業態從業者等群體提供直接便民的法律服務。
“我們遇到的糾紛就是在法律服務站里解決的。”永寧縣望遠鎮某工程機械租賃部負責人說,去年該租賃部與寧夏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發生債務糾紛,原因是建設公司欠機械租賃部租賃費、違約金共計24萬余元,租賃部負責人多次討要均遭拒絕,無奈下求助法律服務工作站。此后,在調解員及律師的多方勸說及釋法明理下,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由建設公司先行支付所欠某工程機械租賃部的租賃費16萬元,今年5月1日前全部付清剩余款項。
糾紛的化解,與法治工作日常送法進企、紓困解惑分不開。
在我區,一些成功經驗在實踐中紛紛涌現:石嘴山市建立“塞上楓橋”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中心,成功化解工業遺產保護的涉企廊道拆除之爭;固原市優化升級“塞上楓橋”基層法治工作機制,聚焦經濟金融等重點領域,設立自然資源等專業行業人民調解組織15個,確保調處矛盾糾紛“一盤棋推進”。
“目前,全區各級司法機關已經與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總工會、工商聯等部門,建立起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多方參與的涉企矛盾糾紛多元預防化解機制,進一步推動了全區營商環境的優化和社會穩定的維護。”自治區司法廳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馬忠)